B—Balance(难平衡),突然出现站立不稳、行走困难,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
E—Eyes(看不清),突发的视物不清、看东西模糊、眼前发黑等;
F—Face(脸不正),口角歪斜、口角流涎;
A—Arms(手不平),一侧手臂突然无力或麻木感;
S—Speech(语不灵),讲话困难、听不懂别人的话;
T— Time(及时拨打120),是指时间。发病4.5~6小时的黄金时间内到达医院治疗非常关键。争分夺秒,时间就是大脑!
1. 每年挂两次瓶就可以预防中风
输液预防中风,目前还没有科学研究可以证明它是有效的。对于脑卒中的预防主要还是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等)为基础,及时治疗相关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
2.脑卒中没办法预防
脑卒中发病前往往有许多先兆,比如,突然出现一只眼睛或两只眼睛看不清东西,脸或者一边手脚麻木、无力,说话不清楚等症状,持续几分钟就消失了,特别容易被忽略。如果出现中风先兆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
生活中要均衡饮食,吃的不要太油、不要太咸,适当增加活动量,积极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保持理想体重,保持乐观心态,可以有效地预防中风。
3. 年轻人不会中风
虽然60岁以上中风的人群占大多数,但不能说明年轻人就不会中风了。脑卒中已经出现“年轻化”的趋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人吸烟、酗酒、夜生活过度、高脂肪饮食等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此外还有先天性疾病、心脏疾病、代谢异常(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液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因素。所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查找原发病并治疗,才是年轻人远离中风的关键。
4. 血压降得越低越好
高血压是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一些高血压病人发现血压升高后就会着急降压,希望快快地把血压降到低水平,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你的脑血管有严重狭窄,本身脑供血就不是很足,这时候血压降得太快、太低,会加重脑缺血,发生脑梗死。高血压病人要把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同时有糖尿病和肾脏病的病人血压要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但是有脑血管狭窄的高血压病人,血压要调控在适当的范围,才能有足够的脑供血。所以对高血压的控制,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血压控制的水平。
5. 脑卒中治愈后不会再发
脑卒中就是有高复发率的特点,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再次中风的概率比普通人群要高9倍之多,而且再中风后,后遗症和致残疾都要比第一次严重得多,大概25%的人会因为二次中风而死亡。这就要进行“二级预防”,就是针对有中风症状或已经中风的病人进行再中风的预防。首先,要继续控制各种危险因素,还要,根据缺血性中风的不同原因预防再发,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抗凝血药物及他汀类药物进行预防。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可提高临床疗效,例如中医汤药辨证施治、针灸、运动疗法、电动起立床训练、偏瘫肢体功能训练、脑电治疗、吞咽功能训练等多种方式配合的方法帮助中风的病人更好地恢复各项功能。
如果您发觉有神经系统方面不适或相关问题咨询,欢迎致电联系我们,也可到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门诊楼四层脑病(神志病)科门诊咨询和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