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再搦战,这次瞄准手术后的...
来源:治未病供稿 | 发布:2021-03-24 | 浏览:3531
那是不了解中医嘛!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华佗,几千年前就能做肿瘤摘除和胃肠缝合一类的外科手术,在医学研究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医外科、中西医结合外科,取长补短,守正创新,就差你的信任而已!

关注我们的朋友们都知道,我们医院的火针疗法可以治疗不少疾病或缓解症状,比如各种皮肤疾病,三叉神经痛,面瘫,宫寒、血瘀引起的妇科疾病,跌打损伤引起的青紫肿痛,糖尿病并发症臁疮,胃肠疾病的调理,各种体质的调理等。
今天,邀请我们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治未病科 郑敏钦主任说说火针在手术后能做些什么。

人体毕竟不是拆装修理后就能立即恢复正常运转的机器,手术虽然常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手术创伤后必经过一定阶段后,各项功能才能得到恢复。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腹腔术后,必须等到排气才能开始逐渐恢复进食。虽然很多外科手术本身非常简单,但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并发肠粘连、肠梗阻,出现不规则腹痛、术后疤痕增生。这算是现代医学的难题之一,只能对严重并发症患者施行再次手术松解,易导致雪上加霜的局面。中西医结合治疗,扬长避短,如术后采用中医针药联合介入治疗,可很大程度预防或改善此类状况。中医经络是人体随身的药箱,我院治未病科将针灸技术应用于外科术后,可以更有效地防治肠粘连、肠梗阻,让术后患者减少并发症的困扰,更快地恢复健康。

【郑敏钦主任火针治疗图片】
民间流行的说法认为,腹部手术会损伤元气,从中医的角度看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行不利,导致血脉瘀阻、不通则痛。腹部手术的创伤和麻醉反应以及术中对胃肠道直接的损伤和刺激,可造成腹部的脏腑气机运化失调,传化功能受阻。腹部术后胃肠功能不能顺利恢复,肠的蠕动及吸收能力受限制,不但造成肠腔内液体大量丢失,而且也使得腹腔、肠腔内压力增高,出现腹痛、腹胀,各种并发症的危险性也增大。这种情况下,单用西医药治疗和胃肠减压往往很难奏效,且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火针及赖氏通元针法配合可以极大限度地促进术后康复。
李女士,38岁,子宫肌瘤术后15天前来就诊。当时症见声音低微,动则气促,舌淡苔白,脉沉细。采用阿是穴火针、隔姜灸,治疗三次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后瘢痕增生好转。下两图是治疗前后对比照片。
我院火针疗法,是用火将针尖烧红,迅速刺入选定的穴位,即刻迅速出针,注入的“火热”可循经蔓延,起到“借火助阳”的作用,温煦经脉,激发脏腑阳气,助推血气运行。火针治疗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水肿、充血、渗出、粘连、钙化、挛缩及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促使修复,具有安全性高,治疗作用显著,痛苦及创伤小的特点。
如果您有类似健康问题,欢迎致电联系我们,也可到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贤南分诊部(鼓楼区贤南路26号)五楼治未病中心咨询和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