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七月的月初,时值仲夏。当初匆匆轮进了儿科,现在又要走了,其实有点感慨自己专业实习安排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因此,我也更加去珍惜可以学习的每一天。刚来医院就听说过四大金刚,其中之一就是儿科肖诏玮。在儿科三周第一周就是跟肖主任。一个白发苍苍和蔼又爽朗的老爷爷,对周围的人永远充满了包容和耐心。
他开药大多是十二味药左右,他觉得药味太多,反而功效不容易发挥;他开药会考虑患者的经济情况,有时候一贴中药甚至不到十块钱;他会在看诊的时候,忽然转头对我们讲解《金匮要略》上对于此疾病的记载,会解释“白术乃健脾第一要药”,“诸花皆升,旋覆独降”等等。最近肖老准备出书,每天门诊帮他敲敲键盘,给病人采集病史,记录下他说的金句,研究下他的方子,然后晚上整理笔记,开始写病例,真的不亦乐乎。
我发现,好像越是医学大家,越是谦逊。有一次在另一个诊室敲键盘时,突然有个实习生来叫我说,肖老师请我过去,我内心在诧异只是叫一个小实习生怎么会用请字。后来到了门诊,肖老说“你看看这个孩子的咽后壁是不是有很多杨梅粒一样的滤泡,他很典型。我特地请你过来看看。”说实话,那一瞬间,我很感动,谢谢肖老那么尊重我们,让我觉得原来自己也可以很重要。
第二周我跑到原丹主任那学习,正如大家所说。原老师特别亲切,她能够记得小患者的名字,她们的小名,当他们哭闹不休的时候,很耐心的哄他们,虽然原主任开的方子我看不出是用哪些原方化裁,所以我常常会在没有病人的时候请教她,她告诉我,有的药在方子里是有对应的症状,但是每个患者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有些不必要的药,她不会去用。但是要检验这味药什么时候有用什么时候不需要,还需要很多年经验的积累。所以往往她开的药,味数在十味以内。
再让我感叹颇深的就是叶薇老师改病例的时候,真心是不管写了多少次病例,她总能告诉你每一份的不足。门诊就诊的时候很匆忙,但是在心率,脉搏记录的时候要符合患者这个年龄的生理范围;患者如果是高热就要写到热势的发展;病情写症状缓解时,要需要缓解和减轻有什么区别;如果患者服药,不能用自服,因为儿科患者普遍年龄都是未成年,不会自服,只能家长予……处置等等。真的感觉到病例博大精深,谢谢她如此严格和尽心尽力的教我们写病例。看着最初被批改的那份病例和最后出科前的病例,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为自己的进步感到开心。
最近又到报志愿的时候了,很多人想学医,但是现在网传“劝人学医,天打雷劈”,也曾问过医院的医生会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学医,很多人沉思后无奈笑笑,表示不会。但确实有时候医学技能对于现实生活真的很有用。如果再来一次,我也许不会选择这条路。但是现在,我不后悔,既然选择了就义无反顾。我希望能够一点点积累医学知识,愿此生不负所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13中西医 李春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