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影像时,总会被问去那里就是看书,肿瘤科肖老师说,去学学CT的操作···真正在这里1周的时间,比逛商场还快,比慵懒的日子更快。
到影像时,刚见习完不到1年,刚学完影像学1个半月,记忆犹新,重新翻开书本、走进这里的影像,闭目沉思,心情愉悦,像歌里唱着的小幸运。这是一种重新定位、学习新的东西,看似平凡意义非凡。
在和詹强主任的第一句话“我来这里不是看书的,是来看片的。”后,就在MRI找到了落脚点,感受它的低温度和磁力,铭记它的禁忌症:心脏起搏器、手术安装金属板、假牙和幽闭恐惧症者,记录腔梗、急性脑梗、椎体膨出、椎体变性等。在官老师的引导下,从主任那里拿到了实习生的登录方式,此后看片(T1、T2、TR)学习成了每天的必修课。CT是看点最多的地方,造影剂的增强、电极片的链接、心率50-60最佳冠脉CTA,最后的重建、裁剪,漂亮的心脏冠脉三维展现出来,初步判断(增强前、增强后、缓解期)病人感染、占位、囊肿等。上腹部检查喝水撑胃,下腹部看情况是否喝水憋尿,造影剂询问过敏与否。X线是较为简单的方式,也是看片初学者的选择(在这里,老师好奇我已经在看MRI,因为见习的时候我在DR摆体位并阅览诸多片子),注意对年轻女子询问:怀孕与否。同时在这里学会了更多新的体位,原理都是一样的,只是更人性化。
同伙伴吃完午饭后,看完几张典型片子后,满足的趴着休息时,总能碰见1-2例急诊的病人拍片、急读报告。此时总是跟在值班的伙伴后面如何经历,直到最后自己读片大致有底,与主任的报告是否吻合,当遇到简单的X线,与报告差不多一致时,心情愉悦一整天。
其他的时候,和往常一样:刷脸,打开电脑,登录实习生帐号,看了昨天比较特殊的片,就在娜娜姐身边屁颠屁颠的看开单、机子操作、摆体位,过程中记录特殊的病人,待回去认真看图,每每读着、写着,内心为之澎湃。站在老师的背后看他们与病人交流和读片的顺序,对自己的触动挺大。总院的李铭山教授,成了影像科的出名人物,教授每次认真看CT片,询问病人情况,询问消融术等。
心还很活泼,身体却先累了。尽管疲惫,有一股坚强,能够继续坚持,不怕受伤。尽管最后争取看典型片的机会,被自己错过了,我相信,未来临床会更加谦虚重视和学习片子。一个人在小屋里读书,不如一群人结伴同行,一个人迷茫是一天,不如和影像伙伴们一同在完成拍片任务中成长。这就是学习的动力和力量之源。
感谢在影像的日子,和小伙伴们,感恩与你们一同前行。定位所指,成功所归:影像里定位准确,离一张好的片子就不远了。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5+3”一体化 陈颖萍